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,法鼓山陸續派遣救援團隊進入災區協助災民,許多參與的隊員,無論是醫護人員或是後勤人員,都是自願前往的義工。災區的生活,睡的是帳篷,吃的是乾糧,炎熱的天氣下也沒有水可以洗澡,但是這些義工卻做得非常快樂,只求能為那些災民再多盡一點心力。人生,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,你也可以選擇讓自己的人生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,災後復原的道路還很漫長,如果需要你的參與時,請不吝伸出你的援手,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旅程。
打造自己的傳奇
主持人(以下稱「主」):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,不只是一位經營高級精緻飯店的知名企業家,更是一位生活品味家與作家,他的兩本著作《總裁獅子心》、《御風而上》,不但曾登上連鎖書店暢銷書榜第一名,也是長銷書,近年來影響了許多青年朋友。他還曾經創了很多記錄:二十八歲成為美國運通總經理、三十二歲擔任總裁。師父如何看待這一位充滿傳奇的人物?
聖嚴法師(以下稱「師」):依我看來,嚴總裁是一位普通人,只是他在普通之中與一般人又有不同之處,就是對於自己的目標、方向掌握得很好,而且有著努力不懈、鍥而不捨的精神,無論做任何事都非常踏實。我想宗教信仰也許對他也有一些幫助,嚴總裁是從小就皈依三寶的佛教徒,他的師父也是我的老朋友。當然這並非絕對的影響,許多佛教徒並沒有變成「總裁」。
認清自己也放大格局
主:剛才師父也提到,嚴總裁很早便認清自己,確立了目標和志向。反觀不同年齡層的現代人,在不同的時勢和環境下,如何為自己定位、找到最好的立足點呢?
師:環境在變、時代在變、弘法對象也在變,但是人的需求及人的本質大體上不會改變,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痛苦,都希望自己能夠快樂幸福。
在這樣的立足點下,首先就要讓自己、讓別人都能夠不陷入痛苦,這是一個不變的原則。至於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或資源,當然要依照時代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例如,現在電視弘法很普遍,但五年前的情況就不是如此。科技日新月異,弘法的工具也一再翻新,但是弘法的對象還是人,人的想望是不會改變的。我能夠奉獻的就是佛法,用佛法的立場來思考。不管是哪一個領域,只要扣緊人的問題,幫忙人學著運用佛法的智慧,學著從痛苦當中解脫。
嚴:如果以自己的經驗來探討「如何認識自我」,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:一個是能力,一個是個性。大家通常只著重專業技術能力的高下,往往忽略了個性取向也很重要。例如,同樣學法律的人,律師要想盡辦法幫委託者找到最有利的條件,不管委託者是被告還是原告;而法官則不然,他的個性要非常正直,不受任何威脅利誘,所以,這兩種工作需要截然不同的個性。
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醫學界,能夠考上醫學系的學生,都是成績很好的人,但做醫生首要的是同理心,要真心關愛、體貼別人,要說服病人對你有信心,而這些要素已經超越了專業的醫學知識。然而,功課最好的學生不一定是個懂得愛人的人。如果考量到個性的重要,一旦認識到自我的個性並不適合,或許就會轉往其他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科。
如果個性上不喜歡與人接觸,也許很適合往專業技術發展或鑽研;當無法避免要與別人接觸時,就必須適時做個性上的調整。所以,我認為年輕人在發展事業以前,首要之務是認識自己的優缺點,然後彌補缺點、發揮優點,就能具備較佳的競爭力。
另外,我經常給年輕人一個忠告:現在已是無國界的時代了,年輕人必須把視野拉開到全世界的大格局。師父也提到,科技改變了整體環境。現在透過網路,隨時可以瞭解台灣發生的任何狀況。要知道大環境正在改變、認清現代人面臨強大的世界競爭壓力,不單單是傳統產業,連高科技也是如此。同時,台灣年輕人不得不瞭解,將來的競爭對象不只是同班同學,很可能是北京大學的人才;將來威脅你工作的人很可能在大陸、印度、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,所以年輕人必須培養更廣的視野。
主:的確,除了各種知識、能力、技術的取得之外,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。但要如何才能做到?您認為自己最大的特色是什麼?
嚴:我覺得要懂得分析,找出自己個性中正面與負面的元素。一般人都比較喜歡正面,卻不喜歡負面。其實,扮演負面角色的人,對社會也有很重要的貢獻。例如,一個喜歡挑剔、找問題的人,可能不受別人歡迎,可是這個社會卻不能沒有查帳員、稽核員、法官、檢察官等。天性挑剔也許不適合做業務人員,但可能是公司裡面最好的品質管制員、財務稽核員。
所以,不妨先瞭解自己的個性、缺點,然後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設法改變。至於在工作上所出現的挑剔態度,只要找對了工作性質,就能發揮最大的才能。而我自己,由於很早便發現自己有喜歡與人接觸的個性傾向,所以知道服務業是自己的方向。
師:認識自己很重要,認識別人也很有關係。例如,我只適合當和尚,因為對我而言當和尚非常自在,我瞭解自己的性格是如此;同時也要瞭解別人,如果不能夠瞭解別人就不能用人,也不能夠與人相處。
我很認同嚴總裁所說的,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優、缺點,就像如剛才提到的稽查員也有其功能,而且之所以從事這個工作,多半是因為性格當中有適合的部分。工作職業沒有好壞、貴賤之分,重要的是適不適合、喜不喜歡,是不是心甘情願地去做。
參與分享讓人文起飛
主:嚴總裁在《御風而上》一書中對青年朋友所處的環境有很多的擔憂,其中提到,當經濟起飛時,更重要的是人文也要起飛。就兩位的觀察,這二十年來台灣的人文素養有沒有進步?如果沒有,導致停滯的原因又是什麼呢?
師:從文化的角度來講,台灣是有進步的。在我三、四十歲時,也就是五、六○年代,大家都說台灣是個文化沙漠,但是在七、八○年代之後,台灣的文化不管是在哪一方面都漸漸有起色,不管本土文化、外來文化,還是兩者結合起來產生的一些新力量,都顯得非常有生氣。文化水準雖然提昇了,但如果談到人文素養則又不然。
所謂人文素養,並不是看過《紅樓夢》,或者懂得唐詩、古典音樂就可以。真正的人文修養是「人的價值觀」以及「對人的尊重」,而所謂人文素質的提昇也不等於知識的成長或是知識的豐富。我界定「人文素養」的定義是: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,除了尊重個體,也尊重大眾,才能讓社會和諧,讓大家有安全感、安定性。
嚴:從正面來看,我們的文化正在進步,尤其相對於早期的那一段文化空窗期,當時大家急著賺錢,台灣的國際形象並不好,覺得我們都是一群爆發戶。實際上,我們的社會也習慣以財富多寡來決定一個人的成就,卻忽略社會上有許多真正值得尊敬的人,例如聖嚴法師、證嚴法師這樣的宗教師;還有,五十年前教會的醫師來到台灣,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台灣;或是在遙遠偏僻地區的學校老師,終身力行教育理念,要改變這個社會。這些人也許一生清貧,但是他們贏得社會的尊敬;受尊敬的原因,來自他的做事態度、對社會無私的奉獻。
當我們發現錢財並不一定能讓我們得到尊敬時,應該重新看待人的價值,所以,現在正是提昇人文素養最重要的時刻。我看到台灣無時無刻不在進步,例如,在九二一大地震時,有那麼多人走向災區,現在也有很多義工去參與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。
主:嚴長壽先生除了是成功的企業家,更可說是富中之富,因為他所做的許多事對增進大眾心靈富足很有幫助。他所經營的飯店之所以獲得社會的肯定和讚賞,來自於他知道人的需求在哪裡,並提供最適切的服務。儘管事業經營有成,他關注的還是提昇人的品質,這點和師父的想法非常接近。請談談您所觀察到與人的品質相關的現象。
嚴:現今在社會上有一股錯誤的風氣:永遠以獲利高低來決定企業的排行。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,我必須承認自己並不成功,一點也不值得炫耀。但我個人認為,經營一個企業,如果只是靠獲利來決定自己的分數,是很可憐的。任何一個事業體,不管能力如何,都應該願意與社會分享資源,願意參與公共事務,才是最有價值的。
我最近與一群非常傑出的音樂家到東部去表演,由於我曾與他們分享「不能只站在一個表演殿堂上,要與台灣廣大的群眾接觸」,後來他們便願意義務到東部演奏,包括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先生在內。結果最受感動的卻是藝術家自己,得到能夠豐富自己生命的內涵,事後還表達希望明年要繼續安排這個活動。所以,到底誰收穫最多?誰又是施捨者呢?其實大家都是獲益者。
另外,我曾與亞都飯店的同仁一起到老人院去燒菜當義工;雲門成立三十週年時,我們全部的經理也去當服務生,用最謙卑的心情向雲門的舞者致敬。這是我們把握最有限的資源,表達善意的最好方法。如果每一個事業體或者每一個個人都能有這樣的行動力,將影響力散發開來,人的品質一定會提昇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