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《練心工夫:精進禪修指引》

《練心工夫:精進禪修指引》的作者繼程法師,今年人生已走過一甲子,六月二十五日,才在法鼓山德貴學苑演講「禪味六十」,在輕鬆幽默的言談中,與聽眾分享人生的禪味。

最讓編輯印象深刻的,是繼程法師表示:回想一生當中教書、學佛、出家、學禪等機緣,都不是刻意追求,而是當因緣到來,一旦決定去做就不會瞻前顧後,而是順著因緣走下去。在法師的眼中,一路都是好因緣,就算遭遇逆境也很快就過去了。

這讓編輯想到在《練心工夫:精進禪修指引》一書中,繼程法師深刻地討論何謂妄念,看完之後,很能體會法師這一路的心境,因為因緣是中性的,而我們的「心」卻會隨著因緣和環境不斷地變化,甚至受到累積在心裡妄念的薰染,一層一層地加深,愈來愈複雜。

運用禪修的方法,踏實地用功,讓妄念自生自滅之外,還要以正法為依,當心力凝集、觀照能力加強時,有能力依止於正法做出抉擇,漸漸地不與煩惱相應。

繼程法師以一貫溫煦的口吻,細細剖繪心地的風光,對於想在禪修上精進的讀者,或是對心的作用感興趣的人,都可以在這本書中,找到真實而相應的智慧。


〈妄念處理:讓妄念自生自滅〉

一般上我們在用功一段時間之後,都會發現妄念。處理妄念的方式,至少有兩種:一種是不去理它,一直回到方法上,讓妄念一組一組地過去。另一種方式是比較放鬆的。比如我們每天都會碰到許多事情,晚上打坐時,身體太累、心太散,用不上工夫,這時只要將姿勢坐好,全身放鬆,讓妄念自生自滅。也就是說,只是讓心沉下來,不要去推動它,任由妄念起、妄念滅。這種方式,可以讓我們放下比較表層的妄念,使它不會太深地黏在心裡。

讓妄念自生自滅 

很多時候,妄念會累積在我們心裡,是因為沒有常常去疏通它,讓自己的心沉下來。一般上妄念不會很深地熏入我們的內心,但是如果今天沒有處理,就會把它帶到明天去;明天又加上新的東西,就會把這一層妄念往內壓。

我們每天不斷地把這些妄念放到心裡,心就一直在默默承受。如果我們每天加上一層,而這一層是曾經有過的經驗,就會再熏習一次,對它的印象就會更深。如果今天發生的事情是不同的,那前幾天的事情就會被往內壓,因為我們又多加一層新的妄念了。若我們沒有常常去處理妄念,它就會愈來愈複雜、愈來愈多,然後全部交雜在一起;若我們能每天盡量去疏通妄念,它就不會層層累積。

然而,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妄念都疏通掉,因為一部分妄念本來就潛藏在我們的內心。當我們的五根接觸外塵,訊息傳達進來,這些潛藏的經驗就會被掀開來而產生反應,所以沒辦法立即就將它們清理掉。但是,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很表層的,我們很快就會把它們忘記。

有些人說過去的事情都忘了,其實不要說過去的事情,昨天的事情很多我們也忘了。因為我們所接觸的外緣,或引起我們內心做出反應的一些情況,不是每一件事都很深刻地打入我們的心,只有一些是我們熏習久了而變成慣性。比如我們的一些小動作,剛開始並不知道,做久了,它就變成一種慣性的動作。人的習氣、煩惱,都是一點一滴長久累積而成的。這一類的過程或意念,若每天都能盡量讓它們疏通或滅去,就不會長留在我們心中。

若你能夠每天很好地用功,就攝心於方法上,讓妄念過去。若你沒辦法安止在方法上,發覺自己的心提不起來,那就全身放鬆,不要用你的意識,也不要去推動什麼,只是讓心沉下來,這樣也可以疏通掉一些妄念。如果你專注的工夫比較好,就能疏通到比較深的部分;反之,你能夠疏通的部分都是比較淺的。但至少每天讓它這樣飄過去,沒有去推動它,它對你的熏習力量就不會那麼強。

有時候你一坐下來,某件事情生起來,觸動了你的煩惱,你去推動它,就是在造業輪迴。比如你剛跟人家吵架的事情觸動了你的瞋心,你去推動它,這時整件事情的過程就會再重複一遍。在重複的過程中,你又添加東西進去,認為當時和對方爭執的時候,有一些重要的話忘記說,說了之後大概就能駁倒他了。人常在製造這些輪迴,延續惑、業、苦。

因此,要設法讓妄念飄過去,讓它自生自滅。當妄念出現時,若你生起想要清理它的念頭,這個念頭也是一個妄念。比如你在打坐時,妄念一生起,你就覺得煩躁,煩躁是和瞋心相應的。你用煩躁的心想要去清理那些妄念,怎麼清理得了呢?你不喜歡那些妄念,就用一個念頭想要趕走它們。可是你這個要趕走它們的念頭,可能比那些妄念還要粗,它的煩惱可能更重,所以你還是繼續輪迴,繼續推動它們,沒辦法趕走它們的。

我們的意識,就是這樣的一種作用。這些念頭是精神中的心理作用,它們全部組合起來產生了意念,即是法塵。我們的意根會對這些法塵產生了別的作用,是不可能趕走它們的。就好像我們張開眼睛一定看得到東西,耳朵一定聽得到聲音,鼻子一定嗅得到味道。怎樣趕走這些味道?趕走這些聲音呢?

因此,我們所緣的法塵,是不可能趕走它的。想要趕走它,就表示我們的心先起了一個煩惱。比如聽到噪音,我們不喜歡,各種煩惱的行為就會跑出來。所以在打坐的時候,若發現妄念,不能用瞋心趕走它。我們愈討厭它,這個妄念愈強,就更容易生起來。因為我們討厭它、想趕走它時,其實就是在熏習它,讓它多輪迴一遍。它變得有力量了,不久又會跑出來,我們生氣要趕走它,又熏習一遍,我們就是這樣造業的。我們起瞋心時所造的業,不僅會熏入內心,也會熏入意識裡。

令人討厭的事,我們的印象會很深刻;而喜歡的事,我們的印象也會很深刻。因為我們在喜歡和討厭的過程中,加強了妄念流轉的力量,讓它再多熏習幾遍。因此,知道不可能驅走它,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方法,就是讓它自生自滅吧!它去了讓它去,它滅了讓它滅,讓它自己流過去。

心靈環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法鼓山有一個很可愛的課程,叫「快樂學佛人」,只要對佛教有興趣,都很歡迎來上課。於是,學員中有來寺院做義工好多年的老菩薩,也有對佛教完全沒概念的人,有新皈依的人,也有還在觀望是否要皈依的人。

無論程度如何,大眾都是學佛新鮮人,開這門課無非接引大眾,感受寺院道場的清淨,建立對佛教的認識,能夠喜歡親近佛法與寺院,如果還能學到一些佛法的慈悲與智慧,運用在生活中,那就太好了。

通常上課時,法師都會鼓勵大眾,好好地聽課比寫筆記要緊,那麼下課後忘記了怎麼辦呢?沒關係,法鼓文化出版了《學佛新手50問》一書,已經把基礎的學佛入門都整理起來了,超級方便,上課真的可以放心聽,不用再罣礙沒記住或筆記不齊全。

《學佛新手50問》分為「開始學佛,快樂生活」、「學佛有方法」、「非做不可的功課」、「用佛法歡喜過生活」等四個單元,其中最推薦「用佛法歡喜過生活」這個單元,因為學佛其實很簡單,但是簡單的觀念遇到複雜的社會,難免需要核對一下,將觀念更加釐清。

這本書除了是學佛新手最佳指南,對於學佛一段時日的人而言,也是很好的指引。請試著回答「學佛能不能愛漂亮?」或是「真有七世夫妻嗎?」,或是書中其他的問題,將答案想好後,再來看看書中是如何回應,就可以知道自己學佛的知見建立得是否紮實、穩固。書中對於學佛疑問的回答方式,也很值得學習,關於佛法概念的出處、應答的邏輯與用語等等,幫助你與親友討論佛法觀念時,能夠更善巧。

學佛卻還不知如何將佛法的概念運用在生活裡嗎?有朋友想學佛嗎?買一本《學佛新手50問》吧,一整個利人又利己喲!


〈皈依佛門就是出家嗎?〉

很多人誤以為皈依佛門就是出家,常常有一些新聞媒體報導,將「某某明星皈依佛門了」,寫成「某某明星出家了」,這是非常錯誤的說法,出家和皈依是兩回事。 

自己發願做佛教徒 

皈依的意思,是回到三寶,依靠三寶的指導、幫助來修行。接受皈依的儀式後,就具備了佛教徒的身分,可以說皈依即是認定自己是佛教徒,是自己發願做佛教徒。但是皈依並不表示必須出家,大部分在寺院皈依的人,都是在家居士,皈依三寶以後照樣過家庭生活,一切照常,所不同的是在宗教信仰上,已經有一個確定的目標,在人生的未來方向上,也有了一個正確的方針,不再有所偏差。 

出家是與在家相對而說,出家是出離世俗的家庭生活,剃落鬚髮,穿著壞色衣,受持出家戒。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佛弟子包括僧、俗、男、女四大類,稱為四眾,男性僧眾稱為比丘,女性僧眾稱為比丘尼,男性在家居士稱為優婆塞,女性在家居士稱為優婆夷。在接受皈依之後,出家人要受比丘、比丘尼戒,在家居士則要受五戒,但是三皈依是學佛的基礎,不論出家、在家都會接受。

皈依不等於出家

因此,不要誤以為皈依就是出家,出家就是皈依。皈依以後可以出家,而出家人一定是已經皈依的,但是皈依三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。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在家居士,如果佛教只接受出家人學法,那麼佛教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,因為佛教的目的是要以普及化的方式利益眾生,要幫助所有人的人格成長,掌握人生的正確方向,這才是佛、法、僧三寶存在的作用。

皈依之後,要進一步認識與修持佛法,用佛法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針、生活態度、做人方式。要修學佛法、擁護佛法、弘揚佛法,才是真正的皈依,既然皈依了,就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,否則只是個掛名的皈依弟子,皈依等於沒有發揮功用。

心靈環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