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,聖嚴師父的每本書稿,編輯們總是第一個拜讀,每次在閱稿後,無不興奮莫名,雀躍於心靈又獲得一次洗滌。每次,呈給師父的校稿,如果回稿上有任何的文字批示,大家都會如獲至寶般傳閱。雖然,編輯們以後再也無法搶第一,但是,聖嚴師父所留給我們的,是無盡的寶藏,每一字、每一句、每一本書,都值得你我珍惜,值得我們再三地品味、思索及實踐。


 

「善男子!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,名為圓覺,流出一切清淨真如、菩提、涅槃及波羅密,教授菩薩。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」

無上法王是從一切法或現象中解脫出來的覺者。什麼是「從一切法中解脫出來」呢?就好像一國的統治者有著絕對的權力,能完全隨心所欲,使喚任何人、使用任何物品、做任何他想做的事,他在一切法律與規則之上。同樣的,一位成佛的人,已完全從「法」或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,他既不執著也不排斥任何思想、觀念或外境,在這個意義上,他是「法王」。絕大部分的眾生沒有資格被稱為法王,因為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情緒與外境,我們被自身的處境所控制;當我們面對事情時,會有高興、悲傷或生氣的反應,而法王是不會被現象和環境所困擾的。

有一次,我在台灣與一位年輕僧人一起搭公車,有位年長的女士和她的孩子們上了車,這位僧人把位子讓給了她。這位女士在兩站後下車,卻將位子讓給了她的孩子,忘了這位子原本是那位僧人的。他後來向我抱怨,我問他:「你不是要幫助所有的眾生嗎?如果你因為這次的經驗,而不再讓位給其他的人,那麼,你不但沒幫到眾生,反而讓別人對你產生了不良的影響。」

多數人對佛法沒有穩固地掌握,不但當不了環境和情緒的主人,反而被它們所奴役。如果我們不把痛苦的事情看成是痛苦的,如果我們不在經歷愉快的事情後,渴望更多的快樂,那麼,我們就脫離了「法」的約束。這是個很難達到的層次,因為痛苦的確是痛苦的,快樂的確是快樂的,逃避痛苦和渴望快樂是眾生自然的傾向。

佛和菩薩不被痛苦所縛,卻為了幫助眾生,把自己置身於眾生的痛苦中。他們就像那些身體不健康或沒有專長的父母,為了孩子而刻苦地工作。這些父母也許知道自己艱苦的處境,但因為孩子的幸福是他們唯一的企求,他們也就繼續堅持下去。菩薩所承擔的痛苦,與眾生因業報所受的痛苦,在本質上是不同的。當我們受苦時,會有煩惱,而菩薩因為廣度眾生、利益眾生的誓願而承受必要的痛苦,對他們來說,其實並沒有痛苦。

我問過許多人,在他們的生命中,是否有過一段不太受苦的歲月?有人回答,童年時期無憂無慮又快樂,但是,成年時所背負的責任則帶來痛苦。真的是這回事嗎?初生嬰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,而且整個幼兒期都經常在哭,有時並沒有特別的理由;成年人也是,有時會無緣無故地生氣或悲傷。其實每個人都一樣,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,都會有痛苦。有很多國家的人想搬到美國,他們相信美國是最美好、最自由和最快樂的地方;美國也許比其他一些國家好,但是它本身並非沒有問題。這世界有緊密而複雜的聯繫,一個區域的問題會引發另一個區域的問題,一個地區的嚴冬或歉收,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世界。我們無法逃避問題,因為問題都是我們自己所製造的,它們如影隨形,跟著我們到處跑。

因此,這是一個陷於痛苦之中的世界,即使有快樂,也是痛苦的一種,因為快樂終會逝去。只要我們還有心理或身體上的問題,只要我們仍被環境和情緒所控制,我們的生活中就必定有不安和痛苦。我們所能體驗的生命,是一個苦海,我們迷失在浩瀚的海中,找不到方向,看不到安全的涯岸;而佛法的存在,就是為了幫助眾生把自己從苦海中救拔出來。藉由佛所說的修行法門,我們可以超越身、心的痛苦,我們可以選擇去終止那看似無盡的生死輪迴,以及與之俱來的煩惱,因為,煩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。

經文說:「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,名為圓覺。」陀羅尼在這裡可以解釋為維繫物品的線。譬如說,當你握住魚網的主線時,你就控制了整個魚網;同樣的,夾克的衣領雖小,卻能使整件衣服成形,你握住領子時,你就握住了整件夾克。大陀羅尼門的修行法就像是魚網的主線或是衣服的領子;其實,即使你只握住魚網的一條小線或是夾克的一根線,你就已經與整體接連在一起了。正所謂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,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讓我們切入整體。以佛教來說,這意味著法的融通──任何契於佛法的修行法門,都是通向圓覺的一道門。

要證悟圓覺,就必須修行。凡夫未覺,是因為不能體證自身存在的基礎──佛性。即使是層次較高的修行人,也不一定有圓滿的實證。小乘阿羅漢的證悟是片面的,因為他們只著重佛法中空性的方面;同樣的,許多大乘菩薩的證悟也不是圓滿的,雖然他們知道世界虛幻無常,也有幫助眾生的悲心,卻還沒有完全實證佛法,仍然需要修行。有些修行人已經覺悟了,但是他們的福德尚未圓滿,只有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圓滿的。

經文說從圓覺大陀羅尼門中流出清淨真如、菩提、涅槃和波羅密。基本上,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清淨真如,這是圓覺的智慧本質,它使我們如實地認知所有的事物,超越相對的分別和變化。但是,由於被愛取、憎厭以及冷漠等煩惱所蒙蔽,我們對它渾然不覺。已經徹悟的人則不同,他們已從肉體的生死及苦惱的生滅中解脫出來。眾生因為苦惱的生滅而經歷肉體的生死,受困於自做自受的輪迴世界中,永無止盡地輪轉,直到證得本具的真如。如果我們不具有真如,那修行將是徒然的,正因為有這內在的本性,修行才有可能,而當煩惱袪除時,真如就顯現了。

菩提是一個證悟的境界,菩提亦是智慧,依不同的證悟層次有不同的菩提。釋迦牟尼佛的菩提是無上的正等正覺;大菩薩和阿羅漢的菩提雖然高深,卻不及佛的菩提;凡夫則對菩提一無所知,必須為自身、為一切眾生的利益真誠地發起證悟的宏願,才有可能圓滿地證得菩提。而為了成就宏願,就必須精進地修行。

所謂修行,就是時時刻刻,在一切情況下長養菩提心。當菩提心圓滿時,就斷除了肉體的生死輪迴及與之俱生的一切苦惱,這個境界叫做「涅槃」。而用來成就菩提和成佛的方法,叫做波羅密多(圓滿)。佛經中描述了多種波羅密多,每個波羅密多都代表了修行的某個方面的圓滿成就。佛法中有六種基本的波羅密多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實際上,任何能夠讓我們減輕身、心煩惱的方法,都可以稱為波羅密多。

曾經隨師修行佛法的人都知道,修行是非常有用的。但是,當修行開始生效後,並不代表所有的問題、痛苦和煩惱都會就此消失。真正的修行人瞭解這一點,唯有那些還沒開始修行,或是修行還未生效的人,才會對開悟抱著幻想,「一悟永悟」就是這樣的一種幻想。修行不應該在有初步的結果時結束,反之,有了初步的結果,更應該加倍努力。其實,在初嘗開悟的滋味後,修行才真正的開始。而後,開悟的體驗會愈來愈深,直到最後圓滿地覺悟,證得佛果,這時,煩惱和妄惑才會永遠根除。

有一個年輕人,連續三年不時來找我,他對開悟很有興趣,卻不想修行,也不來上課。我叫他靜坐,他拒絕了。他說他有太多心理問題,所以不能靜坐,但他相信有一種神奇的方法能讓他自動開悟,將他心理的、神經質的問題根除。這樣的人,我無法幫助他。

要想永遠袪除習性、煩惱,必須恆常不斷地修行,唯有如此,煩惱才會逐漸根除。我們的心就像一潭污水,需要時間讓淤泥和雜質沉澱,這過程必須保持水的靜止,否則淤泥會在水中再度攪起。等到雜質凝結、沉到水底,最後因為太大、太重而不再浮起,那時候,水才會純淨。我們的修行、我們的心和我們的煩惱也一樣,只有當我們的煩惱凝結沉澱後,心才會清明純淨,在這之前,即使輕微的舉動,都會使煩惱再度生起。

些人在修行時經歷了愉快的感覺,他們也許會認為自己的問題已經永遠消失了,那麼這愉快的感覺,本身就是個問題。在經歷這種感覺時,他們也許不能覺察到諸如愛或恨的煩惱,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,面對人群和周圍的環境時,問題就會重新出現。有一位弟子告訴我,她經常在日常生活中經歷各種情緒上的苦惱,我問她:「當它們生起時,妳有什麼樣的感覺?」她回答說,她常常感受到強烈的愛或恨。我問:「當妳沒有愛或恨的感受時,這些煩惱還有嗎?」

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即使處於看似平靜的狀態,煩惱仍然存在;在這種狀態中煩惱也許較不明顯,但它們是存在的。只有當我們的心完全靜止,變得平靜和明朗時,智慧和慈悲才會滋長。

修行必須持之以恆,直到所有的煩惱、塵埃凝結為止。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我們證悟圓覺的本願,得到佛果。所有為成佛所做的努力,最終都必須歸結到大菩提──大覺悟上,如此,煩惱才能根除,這也就是佛陀鼓勵我們勤修各種波羅密多的目的。這並不容易,但是,無論有多大的困難,無論要花多長的時間,我們都必須踏步前進,盡最大的努力,來實現心靈的昇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靈環保 的頭像
    心靈環保

    法鼓文化_心靈網路書店

    心靈環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