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:菩薩中國化的演變》,這本書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于君方教授的巨作,中文版厚達634頁,歷經近四年編輯才完成,當此書出版時,本書的編輯菩薩,有種解脫的感覺。

能出版此書,對法鼓文化意義深遠,因為這是一本漢傳佛教的代表性作品,他是于教授畢生研究的智慧結晶,不但是學術研究成果,作為信仰亦是一本可貴的書。而此書更是于教授送給聖嚴師父的一本書。是相贈,也是信賴,信賴聖嚴師父的教團,可以為此書做最好的編輯和推廣。相同的例子,即是一行禪師以《故道白雲》一書相贈,後來,我們以《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》呈現。

于教授是師父在美國教禪訓的第一批弟子,追隨師父三十年,我曾採訪過于教授,為何可以三十年如一日,他說,當他第一次聽師父開示時,就感覺很相應、很受用,從此就不曾離開過;一如,他小時候有三次跟觀音菩薩的感應事跡後,他此生即感覺到時時受到觀音的護佑。

作為一位學者,有時感性的信仰會影響理性的研究;然而對於于教授,從感性發展出的信仰,不但不影響研究,更讓他的研究,更有人性、人味。所以,當讀者在展讀此書時,雖然是學術的文字和標題,但是,當您進入內文時,您感覺于教授在跟您講觀音的故事,講觀音菩薩在中國人的信仰,中國人為何如此信賴觀音菩薩。


妙善公主與觀音的女性化

我小時候在中國長大,當時我經常在晚餐後聆聽外祖母講故事。她愛說的故事中,有忠臣、廉吏、孝子、貞婦、狐精、女鬼以及死而復生者的地獄遊記,其中令我最難以忘懷的是妙善公主的故事。多年後,當我在1987年遊歷中國各地,參訪朝山聖地時,總會詢問香客是否知道任何觀音的故事,他們除了喜歡胯述發生在他們自己或是親友身上的奇蹟以外,最常提及的,是妙善公主的故事。除了些微差異,他們說的故事內容和兒時外祖母對我所說的沒有兩樣,其內容如下:

妙善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,自幼好佛、持齋,且白天讀經、夜間習禪。王無子,希望從駙馬中挑選王位繼承人。到了適婚年齡,妙善卻不願結婚,不像兩位姊姊一樣順從地嫁給父王挑選的夫婿。妙莊王對妙善拒婚一事大發雷霆,施予各種嚴厲懲罰。妙善先被囚於御花園做苦工,在眾天神幫助下得以完成所有工作,於是獲准前往白雀寺接受其他考驗。其實妙莊王希望因此澆熄她求道之心,但妙善道心堅定,妙莊王一怒之下燒毀白雀寺,殺盡五百尼眾,並且以不孝罪名處決妙善。山神守護她的屍身,而她的魂魄則遊歷地府講道說法,以救度地獄眾生。其後妙善回到陽間,前往香山修行九年,開悟成道。此時,妙莊王怪疾纏身,無藥可醫,於是妙善喬裝為托缽僧來到王宮,告訴垂危的父王,世間只有一種藥能救他:找一個從未發怒的人,以他的雙手、雙眼調製成藥。她還告訴驚異萬分的妙莊王到何處尋得此人。當妙莊王派來的差役到達香山時,妙善心甘情願獻上自己的雙手、雙眼。妙莊王服藥後大癒,然後帶著其他皇族浩浩蕩蕩前往香山朝聖,感謝救命恩人。他一見這位失去雙手、雙眼的苦行僧,立刻認出那是自己的女兒。滿心懺悔之餘,國王與所有皇族皆皈依佛教。此時妙善現其真形,即千手千眼觀音。現此神蹟後,妙善即辭世,她的舍利則奉安於特別為她建造的佛塔中。

如第二章所述,Avalokite.vara和所有大乘菩薩一樣,無法斷言具有任何性別特徵。雖然在印度、東南亞、西藏及中國唐代以前,這尊神祇通常被描繪成英俊莊嚴的年輕男子,然而自五代以降,觀音開始經歷一段女性化的過程;到了明代,此一轉變過程臻於成熟,觀音成為完全漢化的女神。觀音轉化為女性當然不完全是中國人的創舉,而是有確實的經典依據。根據《法華經.普門品》,觀音可以化現多達三十三種形象,以救度不同根器的眾生;這些化身中有七種是女性:比丘尼、優婆夷(在家信女)、長者妻、居士妻、宰官妻、婆羅門之妻,以及童女(T 9: 57b; Hurvitz 1976: 314-315)。

宋代開始流行的《楞嚴經》中,觀音化現為三十二身,其中六種為女性:比丘尼、優婆夷、皇后、公主、貴婦及童女(T 19: 128c-129a; Luk 1996: 137-138)。然而,觀音在中國並非僅以如此身分不明確的女性出現,事實上,這位菩薩之所以能在中國成功地本土化及女性化,有一項關鍵因素,也就是中國人透過各種神話與傳說,設法將這位超越時空限制、超越歷史的Avalokite.vara(觀音菩薩),轉變為具有不同中國姓名,且在中國歷史上若干明確時間、地點出現的觀音。只有透過這個方法,觀音才能符合中國神祇的典型,因為在中國,不只是關聖帝君、濟公或媽祖等民間普及的神明生前是活在特定年代、地點的人物,如多年前卜德所言,透過「神話歷史化(euhemerization)」的過程,即使是神話中的人物也會變成歷史文化的英雄,而被奉為中國文明化過程的始祖(1961: 367-408)。不過,古希臘人間的英雄可躋身奧林匹斯山眾神之列,中國的神明卻反而被描繪成世間確實存在的人物。如韓森(Valerie Hansen, 1990)及丁荷生(Kenneth Dean, 1993)的研究所示,宋代初興的許多信仰,其信奉的新神祇都是世間凡人死後被神格化的。而若神明本來不是凡人──例如文昌君──則從宋朝開始人們就通力合作,將這類神明具體化,變為曾經存活於世間的男女(Kleeman 1994, 1994)。就觀音而言,同樣的過程則以相反方向進行。觀音必須先變成孝女妙善,才能被奉為中國女神。如包如廉(Julian Pas)所言,中國神明的「人性」特質是中國宗教最顯著的特色之一:「像人類一樣,神明有生日、眷屬、職業、頭銜、個性及職權。」(1991: 130)

雖然佛經並未記載菩薩的生日,觀音也不例外(因為菩薩有別於釋迦牟尼,並非史實人物),但在中國,農曆 2月 19日(妙善公主的生日)卻被公認為觀音聖誕。觀音誕辰的慶典至少在元代己經成立,因為被列於《幻住清規》的「月進」中(這部清規是 1317年中峰明本禪師住幻住庵時為僧眾制定的清規)(譯註:清規內容分為十項,「月進」是第二項,相當於每月的行事曆),文中明定當日應供奉鮮花、蠟燭、燃香、茶水、鮮果、珍餚,且須宣疏,就像紀念佛涅槃日一樣(HTC 111: 974a)。這是最早的文獻記載。正如所有中國神明的生日,這一天一向是觀音信徒最重要的節日,這即是觀音中國化強而有力的例證。另一項類似的例證是一段時間後,浙江外海的普陀島被認定為傳說中的普陀洛迦山,即《華嚴經》及其他密教經典提及的超越時空之域。這座原本偏遠荒蕪的孤島變成全國及全世界的朝聖中心,同時也促使南海觀音信仰的興起(詳見第九、十章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靈環保 的頭像
    心靈環保

    法鼓文化_心靈網路書店

    心靈環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